top of page

台灣365拍攝計畫 徵才 X 妙手回春的老屋修繕學徒

已更新:2021年2月2日


謝詠鴻,28歲,屏東人,現居高雄美濃,是老屋屋頂修繕的學徒。他大學唸工業設計,畢業之後北上進設計公司工作,當時每日工時長達十小時、連續半個月沒休假,才換來每月25000的薪水,他於是離職回到南部,在傳產公司與社區大學工作。


因為兒時在鄉下快


樂的回憶,謝詠鴻離開社區大學後,仍想留在農村生活。做了一陣子農工的他,遇到「三合院老屋重生傳統瓦作」修屋頂的朋友找他做粗工。粗工不需要技術,一天工資不到2000元,在屋頂下打水泥、搬重物、整理工具、組鷹架等,師傅發現他對老屋興味盎然,便讓謝詠鴻上屋頂學習瓦作,從學徒做起。


修繕老屋屋頂使用的是傳統工法的瓦,耗時費工,但耐用度比現在常見的琉璃瓦、水泥瓦更為耐用。在屋頂爬上爬下、長時間彎腰抹泥,還要面對太陽直射的毒辣,工作更是看天吃飯,加上現在老屋愈來愈少,收入並不固定。目前仍是學徒的謝詠鴻,工資只比粗工高一點,即使如此,他仍然樂在其中,「有幾次做到蠻感動的,覺得我們是真正的文史工作者,東西有人在用才不會不見了。」


住在鄉下,十坪大的房間月租只要2200元,只要天氣晴朗,整個月都上工的話,收入在農村生活不成問題。如果成為泥作師傅,一天薪水可以有2100元。成為做工的人,謝詠鴻認為,若要在公認難生存的農村生活,「就是要不怕窮」。雖然,他不確定自己未來是否能成為老屋屋頂修繕的泥作師傅,但他告訴自己,不要因為恐懼而焦慮卻步,「這不只是在農村,也是在這個


世界活下去的方法」。


--

📣「#台灣365拍攝計劃 邀請您一起參與

《台灣 365》拍攝計畫希望透過一個「全面觀看」的方式,藉由圖文紀錄來呈現不同族群、階級位置的人在飲食、工作、家庭與社會等生活的差異,看見不同的人們生活在台灣的不同面貌。

無論是在工地揮汗的營造工人、在烈日下烹煮食物的小吃攤販、送貨載客的司機、在工廠製造或組裝各類產品的勞工、冒著風雨騎車送餐點到家門口的外送員,或是幫你顧家的保全、照顧長者的看護員等等,每位為生活在拚博的人,撐起了台灣的365天。

「台灣365拍攝計劃:看見真實的台灣,必須先看見那些沒被看見的人」

2030台灣無貧困推進協會的「《台灣365》 拍攝計畫」,預計拍攝365位不同年齡、職業、族群但生活在台灣的人,希望藉由這個計畫讓大眾看見不一樣的人和故事。

這個計畫並不是競賽型徵件,因此不要求高規格的攝影技術。邀請喜歡拍照、對人和故事有興趣的你加入我們,共同述說在台灣這個島嶼上看似平凡但絕對重要的故事。

👉拍攝對象:

👥族群:台灣各族群(如原住民、新住民、老兵等)

👥職業:農林漁牧、各類勞工(如建築工人、攤販、外送員、清潔工、保全、看護、司機等)、待業者、無家者(街友)、接案SOHO…等,但不在此限。

即日起開始受理~

📝「應徵須知」:

1️⃣應徵請備妥個人基本資料:姓名、電話、email等,並檢附5張具有紀錄觀點的攝影照片(包含5個不同場景並附簡單照片背景說明)

應徵請寄:atept2030@gmail.com 曾小姐,主旨註明「台灣365徵才」。

2️⃣拍攝者需參加拍攝行前說明會(時間、地點另行通知)

3️⃣本計畫採「以件計酬」,每案支付拍攝者費用2000元整、拍攝對象1000元整;每位拍攝者可執行多案。

4️⃣規格:照片輸出規格為300dpi以上;若使用手機拍攝解析度為4:3 / 1200萬以上畫素。

5️⃣拍攝重點:拍攝時間為一天,照片取材需至少滿足「家居生活」、「工作」、「交通方式」、「吃飯」等或包含「洗澡」、「睡覺」、「娛樂」等補充素材,但不以此為限。

⭐️必備素材:全身與半身照、工作場景、住處外觀與宅內屋況、吃飯、生活起居場景、與他人的互動等。

補充素材:娛樂、表情、醫療、睡覺等。

6️⃣拍攝者需同意「2030台灣無貧困推進協會」擁有圖片再製及使用權(需簽妥同意書),拍攝者保有著作權。

採 訪:謝欣珈

照片拍攝者:謝欣珈

計畫網站: https://www.2030atept.com/365

#台灣365拍攝計劃




181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