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2030atept

訪問 - 中山大學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HISP)計畫舊港區團隊

中山大學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HISP)計畫團隊(以下簡稱中山大學HISP團隊)以協助左營、鹽埕(舊港)與前鎮草衙此三個「過渡社區」轉型發展成為「韌性社區」為目標。其中舊港區(鹽埕)自2022年下半年至今,聚焦於府北公園及其周邊的商圈與住宅區,面對社區所面臨人口老化之風險,帶動民眾參與防災和樂齡在地化(Aging in Place)的準備工作。亦透過聚焦於防災和在地安老(Aging in Community)議題,組織「高齡健康促進課」、「樂齡防災工作坊」,來提升社區成員間互助與支持的網絡,打造友善老化的依存地景,增強社區的整體韌性,提升個人自主之防災意識與健康能力。


舊鹽埕、老府北


近代高雄的發展與台北類似,繁華的所在都是由西至東移動,高雄的舊名打狗,即是指高雄港區一代,亦包含中山大學所在的西子灣。舊港區原先最繁榮的是旗后和哈瑪星一帶。戰後,由於高雄港區受到盟軍多次空襲,連帶使得港口存在大量沈船,也帶動拆船業的發達,當時該行業集中的鹽埕,也因此走向繁華,再加上越戰時美軍駐台,也帶動娛樂產業的發展,對老高雄人來說,鹽埕區就是繁華的象徵。


然而隨著高雄的工業化,多數人轉往加工出口區和各式工廠工作,市中心也越過愛河東移,鹽埕繁華不在,但仍有一些居民在這裡生活,他們住在舊式的集合大樓中,不會被來此地的遊客所見,他們所在的老社區也成為城市中凋敝的角落,2021年的城中城大火,更直接把城市中老舊社區的居住問題攤露出,顯示城市不應該遺忘弱勢者的安全困境。


在地安好,在地老化



為回應城中城大火後的社區韌性需求,2022年9月起,中山大學HISP團隊將運作場域從南鹽埕移至北鹽埕。北鹽埕多為1980年代建成的住商混合大樓,曾經繁華,如今因都市經濟重心轉移,商店營業時間縮短,街區顯得蕭條。此外,老舊建築與人口老化的問題日益嚴峻,「在地安老」成為重要挑戰。


計畫所在的府北里,就是城中城大火的所在,要走進社區,最重要的是要有牽線人,因此中山大學HISP團隊一開始跟里長合作,並逐漸認識在社區中服務的機構和管委會成員,也跟長期服務的鹽埕老人活動站和人安基金會合作,開展高齡長者的防災教育,得到很正面的回饋,認為有幫助居民看見社區中的問題。後來也開始進行更多元的課程,課程包括健康照顧、體適能促進、居家安全及應變、家庭醫學、營養與食療等。社區的反應也很熱烈,長期有20多位的長輩參與,至今仍在定期舉辦。


計畫團隊召集人宋世祥教授表示,府北的社區居民很多都不是本地人,這些長輩年輕時來高雄,為了台灣的經濟發展奉獻。中年之後,又因為離異、喪偶等因素,加上小孩也不在身邊,造成這裡很多獨居老人,且數量一直增加。


這些長輩的居住環境也參差不齊,有的狀況很差,房屋很簡陋,台風或海水倒灌會淹水。而通常是透過包租代管、租屋補貼來獲得住處。在這裡,大樓的管委會在老化的社區中扮演重要角色,有些成員本身是房東,他們會訪視長輩,關懷其狀態,也會送物資,甚至可以部份替代家人的角色,是長輩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彼此關係很緊密,儘管管委會成員本身也不富裕,年紀也算大。也因為社區長者多,代表需要更高的醫療需求,「社區老化程度非常的高,也因為這樣,大樓的管理員都要跟醫院或衛生機關保持很密切的聯絡。」宋教授說。


宋教授也表示社區中也有「城市孤島化」現象,府北有很多大樓,住戶彼此之間缺乏互動,社區中也沒有較好的公共空間供長輩交流。為了活化社區,中山大學HISP團隊每年五月底~六月初舉辦「鹽夏不夜埕」活動,透過市集、展演、社區導覽等活動,讓學生用創意活絡社區,為老舊的社區投入年輕的能量。


宋教授說,「府北社區像是一個弱勢族群聚集的地方,大家提到鹽埕,都會想到駁二,可是不會想到在鹽埕的另外一端,有很多弱勢者在那邊生活,期待大家能看到他們的存在,讓弱勢的人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


城市不停發展,商圈會轉移,移居者會變成定居者,青年會變成老人。城市需要包容來自不同年齡和身分的住民,讓他們都能在地安好,在地老化,才是一個進步城市的指標。

 

中山大學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HISP)計畫團隊


2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