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無貧困推進論壇〡我們與貧困的距離】黃克先教授以無家者的議題為例,請大家一起來思考政府與貧窮者之間的關係,以及社會大眾看待他們的眼光如何與政策相互影響。
黃克先(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 「公共空間屬於誰?」 ┈┈┈┈┈┈┈┈┈┈
國家的治理涉及了橫向連結跟垂直整合,加上基層官僚合縱活用法條,從最近 #台北車站 放置無家者家當的爭議就可以看到,橫向連結的重要性。很多人認為遊民歸社會局管,可以用遊民法來處理,但台北車站的主管單位是交通部,這時候社會局的角色就非常尷尬,民間團體當代漂泊也有他們主張人權的立場,這些組織間要如何橫向的連結,才能更好地去保障無家者的權利,我覺得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台北車站的無家者會上新聞通常是被人認為好像有精神狀況,會隨便攻擊人。或覺得他們有辱國門,就是說首善之都進出的門戶,大家看到這樣覺得非常丟臉。但當你實際去問那些觀光客會不會覺得很丟臉,應該沒有人會覺得啦。
那另外一個我們很熟知的無家者聚集地是 #艋舺公園,現在它跟4-5年前的狀況就很不一樣,現在生態變得比較平衡。前提是做為政府或社會工作者,面對無家者的態度跟想法已經有所轉變,像 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之前做非常多的工作,跟在地的社群搭橋,這個非常困難,但卻是非做不可。
「一群大學生坐一兩個小時,從來沒看過保全去做任何干涉;但無家者一坐下來,就是報警,然後直接叫他們不可以坐」
艋舺公園其實是一個非常多外國觀光客的地方,那裡有大學生會去做報告,或者在那邊討論事情,常常看到一群大學生坐在地上討論,有時候他們也會帶外國的友人來,就坐在地上談一兩個小時。我從來沒有看過保全去對他們做任何干涉,但若是無家者一坐下來,就馬上非常快速地看到國家力量的展現 – 立刻報警,然後直接叫他們不可以坐!這樣的差別對待是非常明顯的。那為什麼會有差別對待?因為基層官僚或是第一線的工作者的想像,他覺得大學生坐在那邊無害,但是無家者坐在那邊就是等著要喝酒、聚眾、鬧事,這其實就是一種非常明顯的歧視。
「他們的人權受到大幅的侵蝕,只是我們從來覺得這是理所當然」
大家現在都喜歡用Google Map,如果用Google Map搜尋艋舺公園,會發現它是台北巿所有著名觀光景點裡評價最低的,大概3.3分。去看它裡面評論,很多人都會說這個地方非常危險,女性或有帶小孩,晚上千萬不要去,有可能會被襲擊。可是這麼多年了,真的有女性、小孩在那邊被襲擊嗎?我大約做田野一年,從沒看過針對路過行人的任何暴力事件。暴力的事件都是認識的彼此,有些一言不合,然後喝了酒之後情緒上來,可是這種事一天到晚在海產店發生,新聞不會去報導,那為什麼今天就因為無家者露宿在那邊,這些事就要被放大?他們就是因為經濟弱勢,沒有地方住,沒有地方可以去社交,不得已在艋舺公園社交卻被如此對待,所以他們的人權受到大幅的侵蝕,只是我們從來覺得這是理所當然。 延伸閱讀: 北車街友限留「一袋行李」其餘淨空? 民團呼籲社會局改良政策 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98608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