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無貧困推進論壇〡我們與貧困的距離】中黃克先教授以無家者的議題為例,請大家一起來思考政府與貧窮者之間的關係,以及社會大眾看待他們的眼光如何與政策相互影響。
黃克先(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 為什麼不回家? 為什麼不去找工作? 為什麼不接受安置? ------------------------------------------------------------------------
馬英九政府時代台灣簽署了 #聯合國兩公約,所以每4年就會有國際的評審委員來看台灣履行兩公約的情況,遊民的人權,是連續兩次都被國際委員指出做得「非常不好」。但是我們還是覺得這樣對待他們沒問題,所以政府跟遊民之間的關係,在這些事上就可以很明顯的反應出來。
無家者很多時候會面臨中產階級巿民的投訴,打了1999需要去處理,就會驅趕他們。但因為人權的考量,警察沒有辦法像威權時代那樣直接驅趕,那會用什麼方式?就去「問候」,去進行一些騷擾性的盤查,他們就必須不斷地遷徙。
「你要不要回家?」
無家者在街頭遇到了社工員,很可能只問他三項問題。第一就是你要不要回家?那種家庭主義的展現非常明顯,有什麼問題先塞回家庭。其實這些人多半都是因為家裡有狀況才會出來,這樣子問都是在提醒他這個社會期待你返家,而政府是站在鞏固家庭的立場。如果他不喜歡家庭,他也會擔心這樣的接觸會導致家庭找到他,所以就不願意跟政府接觸。我遇到好幾位都是這樣的狀況。 「你要不要工作?」
第二件事就是問你要不要工作?就是怕你沒有工作,這是一種生產主義的展現,期待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工作來解決他的問題,而不是社會福利。但他今天不工作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說他的技術、教育程度沒有辦法進入主要的勞動巿場,就只能在次要的勞動巿場,可是那裡充滿了剝削、不公平,以及對身體的侵害,那他經過理性的考慮之後,他決定有時候工作,有時候不工作。 「你需不需要安置?」
第三個就是問你需不需要安置?我們有 #遊民收容所,有空床,還有一些 #中繼住宅 可以介紹你去,可是大部份的無家者都不太願意。因為根據他住進去的經驗,大概知道裡面是什麼樣子。我也曾經住過一些中繼住宅和遊民收容所,相較於我在公園露宿的感覺,中繼住宅沒有好到哪去,有時甚至更不好。有一次因為一些小衝突,早上起來就有人拿刀相向,如果是在公園的話就不太可能發生,公園很多都有保全。無家者有時候希望有更多的自由度,可能是因為不適應團體生活的磨擦,這不只是他們,包括我們自己成年之後其實就很少有團體生活的經驗,所以
該如何去調適,都會有困難。 從貧窮者的角度來思考這些問題,就會覺得是國家怠惰,國家還停留在過去面對貧窮者的方式去想像,政策認為可以透過工作、完整的家庭來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才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延伸閱讀: 國際人權專家:應立法保障遊民人權https://www.facebook.com/138150989532525/posts/1599269513420658/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105年度「台北市遊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https://reurl.cc/e8jWMQ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