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0年台灣無貧困推進論壇⼁演講精華 -11


勞動、貧困與階級​

【2020台灣無貧困推進論壇〡我們與貧困的距離】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的洪敬舒主任,分享他對台灣社會的勞動與貧困議題的觀察,發現近年非典型就業的逐漸增加,並討論政府政策與國家福利對貧困風險的承擔能力。​

洪敬舒(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

「社會的不平等,某種程度是製造貧窮很重要的因素」​

台灣對於貧窮在不同的族群上會有不一樣的觀感,比如說我們很容易同理兒童或老人的貧窮,會比較直覺的認為他們需要幫助,因為覺得他們好像無法為自己負責。在這個概念下,我們就忽略了青少年、中高齡和女性這些族群的貧窮狀況,因為社會觀點會覺得,他們應該要可以為自己做一些事,所以國家政策應該要更多地去支持無法為自己做事的。因此會形成一種福利上相互的角力,從這個結構來看,會發現整個社會被局限在這概念下一直在衝撞,可是我們卻忽略了真正造成貧窮的不平等現象。​

因為權利跟資源被壟斷,所以才會使得很多人處於一種不平等的發展機會,使得再怎麼努力都得不到應有的階級成果。從勞動來理解貧窮大家就會比較有感,因為大家都是工作者。這個脈絡上我們來談一個很久的概念,比如說凱因斯在1933年就曾經寫過:「我們發現到節約勞動力所使用的手段,遠遠超過我們找到新勞動用途的速度。」也就是工業革命之後,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在想辦法降低勞動成本,但又無法創造新的勞動用途來填補被省略的勞工成本時,那這些勞工就會一直處於勞動巿場裡隨時可被遺棄、被替代的狀態。這個現象一直都是我們關注的貧窮議題 - 現在有工作並不代表一輩子都OK。​

「這群人有很大的比例是真的沒得選,他現在的環境就只能做這個。」​

這裡我想談一些數據,在就業裡我們關注的除了一般的勞動力以外,還有很多來自於「非典型就業」,官方這幾年也開始在關注此議題,但我覺得政府看待這個概念還是有盲點在。比如在官方的統計裡,從數據上來看非典就業確實有增加,但如果從調查裡面去分析,卻發現80%的非典就業者並不想換工作 - 由此可見這應是勞動彈性化的表徵,無需過多的憂心。所以官方認為數據分析成果,是非典從業者很多但他們不想換工作。所以我後來去看了那個數據,發現主計總處裡有一個統計項目,是問非典就業者想不想改做全時工作的比例,結果想改的有21.9%,另外將近8成不想改,或者偏好非典類型。問題是不想換工作的理由是什麼?我們發現很大的比例跟所處的環境有關,比如要兼顧家務的時候要怎麼改全時?要一邊照顧小孩,一邊要照顧老人,除非有人去替代你去照顧,否則你根本沒有任何的可能性去做所謂的全時工作。因此調查顯示的「不願改為全職」是因為沒辦法。還有健康不良或傷病的人,就像身體有某種程度的不方便或疾病,那就真的有心也無力,而且社會上對於就業有很多身體功能的歧視。所以我們進一步去看,會發現這群人有很大的比例是真的沒得選,他現在的環境就只能做這個。​

非典型工作大概有三類:時薪、派遣、臨時性工作,我們一般都以為非典就業會集中在年輕人,統計中15到24歲從事非典工作的比例大約佔22.6%,也就是說15歲到24歲裡面確實有22個人在從事非典工作,所以青年從事非典工作的比例高。但事實上各年齡層裡,青年並不是非典工作最主要的族群,而是在25到44歲和45到64歲的年齡層,非典群體中,這兩個族群個別將近有57萬和58萬人。​

「事實上整個台灣的非典就業已不是只有單一年齡層,而是所有年齡層都會出現」​

一般都會覺得年輕人是在就學時打工,所以相對不穩定。但依照大多數人的理解,25到44歲的青壯年應該比較穩定了,可是若25到44歲還有將近28萬人在從事非典工作的時候,就可以發現一個現象:事實上整個台灣的非典就業已不是只有單一年齡層,而是所有年齡層都會出現,甚至連45到64歲的中高齡者從事非典工作的比例也非常高。​

12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