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ping #donations「我的家 有一扇特別的窗
雨水會滴進來
強風會吹進來
但更多時候
溫暖的陽光也會照進來……」~花蓮達基力部落 小凱
【在地議題 在地發聲】
2030台灣無貧困推進協會自2015年成立後,便以發現台灣社會貧困議題為核心,開始在台灣各處進行探訪各類面向的貧困議題執行內容,包含老人、原住民、新移民、待業者、農鄉、單親、無家者及兒少貧困……等對象。為能夠符合「在地議題 在地發聲」的目標,至2019年度,本年度除例行理監事會議、會員大會等基本會務外,共進行有「看見台灣貧困生活需求田野調查及培力計畫」、「台灣365拍攝計畫」、「無貧困推進培力計畫」、「關注議題,在地行動」走訪拜訪計畫、「無貧困推進協會臉書粉絲專頁」……等執行業務,迄今裡累積大量的田野調查資料,並執行攝影紀錄等工作,期以一窺台灣貧困的真實生活面貌。
【我們與貧困的距離:看見台灣貧困生活需求田野調查及培力計畫】
我們與貧困的距離,早已貼近每個人。為了關注不同的貧困議題,我們與不同夥伴,在「看見台灣貧困生活需求田野調查及培力計畫」中,因應各組織及團體的本質,發展出因應其服務內涵而產生符合各自發展,且又能因應本會辦理合作的目標,累積對於貧困議題的現況,呼應本會意求了解貧困議題的目標。田野領域從偏鄉到都會,包含原住民組織、以部落青少年為培力對象的部落、屏東部落經營手作料理的婦女群、長期經營農村社區發展的組織,關注於偏鄉的貧困現況。而在關注都會區的貧困,與長期研究研究待業者、新住民以及長期關懷無家者的團體合作。從2015至2019年的連續合作下來,我們發現不同的族群雖然各自有須要面對的貧困議題,但也有共同面臨的「面臨高風險」、「選項變少」以「高度壓力」等貧困結構問題。以各自的貧困困境來說,例如偏鄉長照資源的不平等,婦女面對育兒、長輩照護家務與經濟支柱的負擔、青少年面對家境的貧困所必須付出雙倍甚至三倍的心力,必須兼顧學業、家庭與自我之認同,現實壓力也讓他們過早面對真實的社會,透過打工、照顧家庭以及文化認同,試圖找到好的方向往前行。而都會區的更為主流的刻版印象,讓無家者、待業者等容易被貼上不工作的標籤,而忽略他們在經濟與職場勞動結構下所遭受的經歷,是來自於許多事件與心理層面壓力下所做出不得不的選擇。
【台灣正被漏接的"我們"--365個日子中的365人】
「台灣365拍攝計畫」自2017-8年先行進行關注無家者與偏鄉青少女的小型試拍計畫後,於2018年開始規劃進行。結合田野調查計劃與試拍行動.我們發現當貧困在台灣成為一個被忽視卻存在的議題,惟有透過群像的集體發聲,透過一個人,或更多人的被看見,貧困始能突破透明的不存在感,進而讓社會看見台灣被漏接的貧困現況。我們同時也覺得一個人無法代表全部,猶如遊民、青少年貧困無法代表台灣的貧窮視象。但不管於何種角度去看待貧困,我們很清楚:少一個人(群)都不行!因為不管從何種領域出發觀看於生活中的真實貧困環境,想呈現貧困群像的核心,特別是在社會/政策/制度發展脈絡之下,我們更需要去看到的是:貧困不是因為「人」本身,而是確實於「被結構性的社會排除之下」的貧困。本計畫以「台灣365」為核心概念,擬邀請專家、素人等約76名,從生活面、社會面、在地面及政策制度面等的環境,在農\漁\偏鄉\都市\非都市等地區,試著去尋找、關注在台灣正被漏接的「我們」--365個日子中的365人。也因為對象涵蓋甚廣,設定的對象大多以辛苦過日、困苦打拚的人為主,因此本計畫在執行上亦面臨相當的高難度。上年度(2019年)計畫進行至今,透過網路宣傳、社群網站、夥伴團體關係,以及呼朋喚友的方式下,努力找到跟我們一起關於台灣生活樣貎的民眾,加入我們一起拿起手機拍攝生活週遭為生活努力的人們。
計畫詳情 reurl.cc/mKxRG
【無貧困推進培力計畫】
2019年本協會支持補助花蓮太魯閣達基力部落青年程智政同學連續三年的馬拉松競賽經費。誠如智政說,他原本是因為想要遠離家暴氣氛以及家庭困苦與照顧家庭的壓力而跑,從他國中時期開始一路跑都沒有想過要放棄,為的就是跑出自已的方向。為此本協會基於培力與陪伴的宗旨,補助他大學這段期間的賽事經費,不需再出外打工補貼家計,可以專心照顧家人及練跑參賽。2019年智政已參加多場賽事,其中一場團體賽也因為本會協助,而協助智政得以讓太魯閣族組隊以團體競賽參加,拿下全國競賽的好成績。還有「論文獎學金」獲獎者陳崇真同學,他所研究的題目為:「2008年後的青年貧窮再現:揭露什麼?又遮掩什麼?」,以他自身的經歷,曾經失業兼差快一年,換了三份工作,又必須幫忙緩解家裏債務等經驗,書寫關於台灣青年貧窮存在平時被忽略,選舉又成政見的問題。
【關注議題,在地行動】
「關注議題,在地行動」走訪拜訪計畫,除請益多位跨社會、社福、經濟等系所學者,以及實務專家外,並多次至屏東大社部落、旗山社區,以及彰化二林拜訪團體,並將於2020年度與彰化二林蔗青文化工作室進一步合作,關於濁水溪沿線農村四鄉鎮的田野計畫。另,甫自2019年才設立的「無貧困推進協會臉書粉絲專頁」,每月三篇發文,以介紹協會、各項執行計畫以及合作夥伴團隊介紹,圖文小故事等,希望能夠讓大家更認識貧困議題與本協會。
【累積、緩慢步行有所前進的這些年】
自2015至2019年可說是本會「累積、緩慢步行有所前進的這些年」,特別在「看見台灣貧困生活需求田野調查及培力計畫」與「台灣365拍攝書」二大計畫執行時,我們也看到了合作夥伴因為計畫的執行,除了在本身服務的範圍以及議題關注上有了不同的看法觀點,甚至也間接促進了幾位夥伴在本身服務中,規劃發展新的服務規劃。例如關心無家者的當代漂泊,將設計屬於無家者可以隨身便利攜帶的「愛睏寶物」。 華人正念減壓推廣協會持續關注、訪談待業者。 旗美地區農村的社團法人高雄市小鄉社造志業聯盟想要製作讓坐騎電動車的老人家身穿反光背心,因為常有老人家晚上或天暗時被在鄉道開車快速的車子逼近,很容易發生意外相當危險。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將部落青年組織起來成立青年組織,希望能補強在文化、語言、部落照顧這部份的人力缺口。我們在達基力的日子部落青年已經將年久失傳在部落早已不復見的竹屋慢慢搭起來了,自已到竹林裏砍取素材,慢慢用機車運送回部落。未來也將協助學習傳統地織技藝的部落少女,研發製作地織器具。而南洋台灣姊妹會,從過去的議題倡議及服務經驗,在執行田野計畫時,發現更多新移民議題現況,將以累積的能量再討論發展新計畫,嚐試不同的倡議方向。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相比「慢慢來,比較快」來形容本會所做的事情,2019年呈現的或許更是「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的推進方式。可以看見的是,本會與合作夥伴慢慢來所累積的能量,相互陪伴支持,已經可以開始漸漸累積成無貧困推進的力量。2019年末,感謝因為有大家的鼓勵與支持,因為相信台灣的貧困問題,有人願意做該做的事,將可能改變台灣的未來,2030台灣無貧困推進協會做為一個草根性實驗組織,常常在自我反省與思索中,惦惦做、憨憨試,累積經驗。
感謝願意與我們一起攜手同行的合作夥伴們,投入台灣貧困議題,推展各種可能性且獨具各自組織本質特色的方案,以踏實、紮根的土法煉鋼,落實草根組織的實踐方法,隨著緩慢卻堅定的腳步,一步一步向前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