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2030atept

2021年度工作計畫與2020工作報告


2030台灣無貧困推進協會」於2015年成立後(以下簡稱本會),於2016年起便以發現台灣社會貧困議題為核心,開始在台灣各處進行探訪各類面向的貧困議題執行內容,包含老人、原住民、新移民、待業者、農鄉、單親、無家者及兒少貧困……等對象。而為能夠符合「在地議題 在地發聲」的目標,至2019年度,本年度除例行理監事會議、會員大會等基本會務外,共進行有「看見台灣貧困生活需求田野調查及培力計畫」、「台灣365圖文集計畫」、「無貧困推進論壇」、「青年培力計畫」、「關注議題,在地行動」走訪拜訪計畫、「無貧困推進協會臉書粉絲專頁」……等執行業務,迄今裡累積大量的田野調查資料,並執行攝影紀錄等工作,期以一窺台灣貧困的真實生活面貌。

我們與貧困的距離,已然早已貼近每個人。為了關注不同的貧困議題,我們與不同夥伴,在「看見台灣貧困生活需求田野調查及培力計畫」中,因應各組織及團體的本質,發展出因應其服務內涵而產生符合各自發展,且又能因應本會辦理合作的目標,累積對於貧困議題的現況,呼應本會意求了解貧困議題的目標。田野領域從偏鄉到都會,包含原住民組織、以部落青少年為培力對象的部落、屏東部落經營手作料理的婦女群、長期經營農村社區發展的組織,關注於偏鄉的貧困現況。而在關注都會區的貧困,與長期研究研究待業者、新住民以及長期關懷無家者的團體合作。從2015至2020年的連續合作下來,我們發現不同的族群雖然各自有須要面對的貧困議題,但也有共同面臨的「選項變少」、「面臨高風險」以「高度壓力」等貧困結構問題。以各自的貧困困境來說,例如偏鄉長照資源的不平等,婦女面對育兒、長輩照護家務與經濟支柱的負擔、青少年面對家境的貧困所必須付出雙倍甚至三倍的心力,必須兼顧學業、家庭與自我之認同,現實壓力也讓他們過早面對真實的社會,透過打工、照顧家庭以及文化認同,試圖找到好的方向往前行。而都會區的更為主流的刻版印象,讓無家者、待業者等容易被貼上不工作的標籤,而忽略他們在經濟與職場勞動結構下所遭受的經歷,是來自於許多事件與心理層面壓力下所做出不得不的選擇。

此外,台灣的低收入戶的界定之嚴格,可謂舉世罕見,並配合落後的戶籍制度,使得許多需要被承接的人無法被接住,只能貧困線上掙扎。且台灣的社會福利政策屬於「殘補式福利政策」,意味著要失能、窮困到極點方能獲得補助。而戶籍制度也讓人得要在原居地申請。因此,而相較於都會區的窮困,偏鄉的「困」更能被看到,加入工作選項的缺乏,新住民與農鄉的女性往往需要成為家庭的經濟支柱,從事兩份以上的工作,一肩挑下照顧公婆和下一大台灣之子的重任。在都會區的待業者,常常因為工作的理想往首都移動,房租本就佔了收入很大的一部分。失業之後,首先得面對房租的壓力。而「有幸於」身為台北原住民的待業者,因為與父母同住,也得面對家人的壓力與自我價值感的喪失。

回到男性方面,台灣中年男性面對時代的變動與產業遷移,並不容易快速調整,而自小接受的傳統價值觀讓他們不習慣求助。一旦就業不順陷入窮困地步,容易逃避並尋求物質的依賴,久而久之更難看到改變的可能。

今年因為受到武漢肺炎疫情的影響,導致許多田野計畫與活動的舉辦都必須順延,在疫情的寒冬之下,許多過去一直沒辦看到,也無法獲得低收入補助資格的人們開始浮現,這些「準貧困」人口,其實才是台灣最多數的貧困現象,只是他們一般默默地終日辛勞,不會受到只想追求聳動標題,追尋極端貧困的媒體青睞。但是,他們卻是無法收到幫助,往往一個失足就最可能會落入貧困陷阱的人們。只是各界始終很難到到他們。

「台灣365圖文集計畫」自2017-8年先行進行關注無家者與偏鄉青少女的小型試拍計畫後,於2018年開始規劃進行,於2019-2020年正式開始拍攝的資料庫建構計畫。負責拍攝的不須高深的攝影技巧,甚至可使用手機,就是希望能藉著不設下太多限制,讓更多素人都能參與。透過這一兩年的嘗試。我們發現,最多數的受拍攝對象,就是上述的「準貧困」人們,他們是承受趕單壓力的外送員;是工作不受重視卻又不可或缺的清潔工;每日凌晨4點起床身兼兩份工作,一年僅僅十幾萬的淨利的屏東小農;是在台北租房,月薪僅2萬多的年輕調酒師;高中畢業就開始工作的原住民青年保全…等。

「台灣365圖文集計畫」,除了基本的拍攝規劃之外,我們後續也舉辦了攝影展覽與茶會,透過直接將攝影作品推展到實體空間,給予更多社會對話的可能。並為後續持續的拍攝行動積蓄能量。本計畫截自目前,一共有來自台灣北、中、南、東的素人拍攝者與被拍攝者,目前共有32案已結案,新增19案。被拍攝者的年紀從23歲至98歲,也有長期配合、拍攝多案的攝影師。由於被拍攝者必須在很大程度揭露本身的工作、薪資、住家樣貌等個人資訊,因此確實有不少的困難,我們透過網路宣傳、實體文宣、夥伴團體、個人人際關係等方式,主動出擊擴大宣傳管道。儘管後期的案件數量有所增加,但目前完成案件數仍不算多,但本會仍會持續廣招民眾的參與,並透過活動舉辦的場合,讓更多人能加入這個龐大的機會。而本計畫也將於12月3-9日,舉辦「看見,是一切的開始 - 台灣365紀錄攝影展」活動,期中展覽開幕將會以茶會的形式呈現,也會邀請台灣365拍攝計畫的攝影師,向各界介紹目前的階段性結果,爭取曝光量,讓本計畫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關於「青年培力計畫」,2019年本協會支持補助花蓮太魯閣達基力部落青年程智政同學連續三年的馬拉松競賽經費。本會基於培力與陪伴的宗旨,補助他大學這段期間的賽事經費。2019年智政已參加4場比賽,包含3個人賽與一場團體賽,團體賽方面也因為本會協助,而協助智政得以讓太魯閣族組隊以團體競賽參加,拿下分組第一的好成績。惟2020年因為肺炎疫情肆虐,賽事大多停辦。未來智政希望能考區教師證和體育休閒證照,回家帶動部落的體育發展。另外一位同為蓮太魯閣達基力部落青年宏財,從小就對自身民族文化有很濃厚的興趣,對於族語的運用也遠較同齡的青少年流利,今年他已考取了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的第一志願。未來,本會仍會持續這兩位青年的培力工作。

另外,「關注議題,在地行動」走訪拜訪計畫,本會在今年拜訪了花蓮家扶中心的王芯婷督導、長期觀察前鎮漁港漁工生態的《這裡沒有神》作者李阿明先生、經營「林邊光采濕地」的屏東縣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的鄭婉阡總幹事等人,也和「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建立初步的聯繫。並多次至花蓮達基力部落、旗山社區、前鎮漁港等地拜訪團體,並將於2020年度與屏東縣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進一步合作,展開屏東縣女性在農村的貧困田野調查計畫。

今年本會也參與兩場研討會,分別是「我國是否需要社會福利基本法?」論壇以及2019「社會創新研討會」。此外,「無貧困推進協會臉書粉絲專頁」每月三篇發文,以介紹協會、各項執行計畫以及合作夥伴團隊介紹、台灣365計畫拍攝案例、集合貧困議題的【打拚人生ㄟ那條歌】企劃等,希望能夠讓大家更認識貧困議題與本協會。

本會今年首度嘗試舉辦論壇活動,即為於11/29在台北NGO會館辦理的2020台灣無貧困推進論壇 「我們與貧困的距離」。本論壇邀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黃克先副教授、勞工陣線研究部洪敬舒主任、台灣貧困者扶助協會郭吉仁理事長、人生百味文化建構協會負責人巫彥德先生、知名作家林立青先生等專研貧困議題的專家學者擔任講師,以及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張宜君助理教授、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李淑容教授、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陳雪慧執行長等人士擔任主持人,在無特別宣傳的情況下,活動甫公開後報名人數即迅速攀升,目前人數已額滿。

綜上,2020年度可以說是本協會忙碌的一年,除了基本的田野工作,也有實際的活動呈現,包含論壇與展覽的舉辦等,都讓本會累積了充實的經驗。在田野計畫的合作伙伴上,今天也有了一些更迭,有的夥伴因為需專注於本身的志業,而暫時停止合作。同時我們也迎來了新的合作團體,比如位於彰化二林的「蔗青文化工作室」,該工作室由在地青年洪崇銘創立,深度關注在地的文史調查、社區營造與教育課題,儘管長期只有他一個人,但卻能在今年同時入選文化部的「青年村落文化行動」、「國家文化記憶庫」,信義房屋的「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等補助計畫,實屬不易。今年他與本會合作彰南地區的青年農民的調查,這些青農對農業都有相當的熱忱,卻也面臨資金、土地、設備等各種壓力,一邊前進一邊摸索方向。蔗青的加入也讓本會補足了中台灣的空缺,至此,除了離島地區外,台灣的北、中、南、東部都有了我們的合作對象。而深耕屏東婦女與新住民、移工議題的「屏東縣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則是我們在南台灣新的合作夥伴。該協會深耕屏東多年,在新住民的領域上有長期的經營,在屏東市和潮州分別有據點,也有多個相關合作團體,從屏東最北的高樹、里港到國境之南的恆春都有新住民的各方面服務。他們定期舉辦的「多元文化講座創意市集」,每次都能邀集各大洲不同國家的人們,除了家鄉特色飲食、工藝品的販售,還有多元的民族表演,雖然腹地不大,但很難讓人空手而歸。此外他們也定期出版新助民刊物,培育新二代之餘也經常為各種新住民議題發聲。

在舊有的夥伴方面,我們常期的夥伴「華人正念減壓中心」,持續他們對待業者的觀察,訪談的人數也屢創新高,讓大家看見中高齡待業的困頓,以及待業者自我價值低落的狀況,今年的調查也加入關於疫情的影響,在今年因武漢肺炎而造成大規模的經濟失墜中,這些調查更顯珍貴。長年關心無家者的當代漂泊,持續他們對於「睡眠」這一街頭生活難題的關注,今年他們以「助眠」小物和「助眠」小資訊來協助台北的無家者,也針對疫情開展環境衛生推廣服務。活動於範圍廣大地旗美九區的高雄市小鄉社造志業聯盟,除了持續進行貧困田野調查,針對偏鄉老人家外出乘坐電動車安全而展開的「發光背心種籽行動」,也已經有實體產品,並獲得有關單位贊助製作。宜蘭崗給原位民永續發展協會今年以原住民長照為主題,為了解台灣各地原住民部落不同的長照問題,他們進行全台傾聽之旅,逐一拜訪各縣市原民部落。也在立法院舉辦「照顧聯結我們的生命論壇」,邀請原委會與衛福部等單位的官員,以及原照會和長期照顧機構單位一同來交流倡議,讓原住民長照的人力、交通、薪資等問題能獲得有效溝通。

達基力部落青年則持續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探索與重建,包括在部落裡找尋苧麻,進而種植苧麻、製作苧麻線,並將麻線融入編織裡。同時也尋找木材與竹料,製作木琴、口簧琴和獵首笛等傳統樂器。此外,面對部落中長期的酗酒問題,團隊也試著與他們建立關係,靠進他們所謂的「酒鬼區」,探究酒精與勞動、貧困之間的關係。南洋台灣姊妹會,今年則將訪問的區域延伸到了中部與東部,試圖找出不同地區的姊妹,所面對不同的工作與貧困狀態。

印度聖雄甘地曾說過:「貧困是最糟糕的暴力。」每一個貧困問題都包含許多面向的課題,2030台灣無貧困推進協會做為一個草根性實驗組織,多年來不斷支持台灣各個夥伴團體的田野調查工作,儘管調查結果不一定能為貧困議題帶來立即性的改變,但是我們堅信:「看見是改變的開始。」因此,這些持續多年的田野調查,對於貧困研究會有很大價值。而今年我們所舉辦的論壇,也是直接以社會對話的方式,將貧困議題帶入大眾的討論中,並藉此向大家介紹我們多年的調查與發現。

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他們大都有報導、調查、倡議貧困議題的觀念,也一直都有相關文本出現,然而同樣身為已開發國家的台灣,在這方面卻極度缺乏,市面上面向大眾的,關於本國貧困的書籍、文獻、報導等都很缺稀。或者通常是描述個案式的極度貧窮以換取短期的同情,或強調少數貧困者「奮發向上」取得世俗認可的成功等。這些都無助於我們真正面對台灣的貧困,台灣實際的貧困狀況,也不會因為沒有人看見,沒有人討論而消失。

因此,今年我們也正式開始專刊的製作,雖然本會的人力很少,投入出版品的製作對我們來說,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心力。但是本會認為,我們數年來與合作夥伴共同的田野調查積累,不能只是個別性的資料,必須放在一個整體視野來看,方能找出共通的發現。這本專刊雖然不見得會有很多的頁面或篇幅,但我們試圖讓它成為一個台灣跨區域的貧困報告,讓裡面不同的縣市、不同的群體、不同的議題都能被提出、被記起,繼而被討論。

誠如上述,今年我們開始產生真正屬於本會的文本,除了專刊之外,我們也與「傾聽敘事影像有限公司」的張志宏導演合作,拍攝「看見台灣貧困紀錄片計畫前導片」,本計畫為跨年度計畫,將跨度台灣的北中南東各地,拍攝我們的合作夥伴的調查發現,以及他們的日常工作,與能讓大家能認識這些在台灣各地,雖然不一定有很高的知名度,也通常沒有太多人力,但一直以來默默地在偏鄉、在部落、在都會從事直接服務的團體們。專刊和紀錄片這兩大跨年度計畫,加上台灣365拍攝計畫,是本會創立以來最大的曝光,主動出擊發起屬於我們的計畫,藉由出文字與影像,帶來真正的發現,進而取得更大的能見。

(完整內容請見PDF檔案)



70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